金雀花炒蝦仁
野生首烏羊肉湯
粉蒸苦苦菜
神仙豆腐
神農架白蒿餅
山藥玉竹鴿湯
橘皮飲
桑葚杞子米飯
神農架蕨菜
番茄側耳根湯
薄荷西瓜銀耳羹
烤的疙瘩火,吃的洋芋果,
苞谷酒就著臘肉喝,神仙日子不如我
神農架山民們在飲食方面有自己的信仰,就是“不管東西南北風,咬定‘本色’不放松”。
到神農架旅游的人除了觀賞風景回歸自然外,還想了解一下神農架的飲食文化,找一找返璞歸真的感覺。
主客見面后,先是上一支煙,泡一杯茶,寒喧一陣,說一些不咸不淡,無關緊要的話。諸如:客人說,你們這里的風景好美呀,空氣新鮮,負氧離子多,可以長壽。主人家則謙虛地說,我們家里窮呀,寒酸呀,貴客來了連坐的地方都沒有,有好客無好東西。你不要看這些話,好象不關大局,實際上是聯絡感情,拉近距離,加深印象的前奏,為后面的“吃”打一個“伏筆”,做一個“鋪墊”。
客房里沒有豪華的陳設,只有一個土火爐,既可以取暖,又可以煮菜。座位也沒有許多講究,也不需要以右為尊,不分級別大小,不分男左女右,不分長幼輩份。大家圍著火爐坐下,就開始辦“正事”。起初大家還不習慣,多少還講點禮節,講點客套。酒過三巡,菜上五道,尤其是主人家開始敬酒,情況就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。如果說煙可以打開局面,那么酒就可以打破界線。無論你級別有多高,年齡有多大,輩份有多長,主人家敬的酒一定是要喝的。一來要表示尊重,二來表示心意。于是大家都放松警惕,也放開了酒量。到后來也就被“同化”了,融匯在這山光水色之中。干脆來呀來個酒啊,不醉不罷休。也不管菜是葷是素,高蛋白的還是粗纖維的,也不問蘿卜青菜,各有所愛,統統倒在火鍋里,來個“一鍋煮”。既有民主集中意志的統一,又有個人心情舒暢。在一片哇噻聲中,所有的工具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。一時間,觥籌交錯,杯盤狼藉。年長的憶苦思甜,年輕的暢談理想;善唱的一展歌喉,善跳的手舞足蹈。且將他鄉作故鄉,直把杭州當汴州。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。
最能體現神農架飲食文化的要數逢年過節殺豬宰羊的時候。那時節,要把親朋好友接來敘家常,也要把村長、支部書記等父母官請來“扯豬尾巴剪彩”。于是全家老少齊動員,親朋好友齊動手,先把獵物緝拿歸案。然后該做什么就做什么,雖然沒有明確地分工,大家都很自覺,工作起來有條不紊。小孩們便圍著屠夫,想證實一下“死豬不怕開水燙”這句話是不是對的。
自家人在一起進餐,做菜很簡單,在烹飪方法上,沒有《夢粱錄》所錄的蒸、煮、熬、釀、煎、炸、焙、炒、燠、炙、鲊、脯、臘、燒、凍、醬、焐、火、鳥那么煩瑣,以熟為標準。廚師只有一個人,編制也不多,機構也不復雜。沒有《周禮注疏·天官冢宰》中有“膳夫、庖人、外饔、亨人、甸師、獸人、漁人、臘人、食醫、疾醫、瘍醫、酒正、酒人、凌人、籩人、醯人、鹽人”等條目和那么多的專職人員。多余的人該打牌的打牌,該抽煙的抽煙,人多了反而要翻船。吃飯時沒有“割不正不食,席不正不坐”的講究,更沒有 “有盛饌,必變色而作”肅然神情,一切都那么和諧,那么自然,毫無嬌柔做作。
一切程序結束后,開始上桌共同享受勞動成果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父母官敬酒。民族矛盾大于階級矛盾,攘外才能安內。只有把客人安頓好了,搞“達標”了,才好搞“窩里斗”。“達標”就相當于搞檢查、搞驗收。雖然沒有嚴格的條條框框,也沒有令人頭疼數據,但也有一個尺度。那就是“說話舌頭打轉,小解就地畫圈”,走一步退三步。有“浩浩乎如馮虛御風,而不知其所止;飄飄乎如遺世獨立,羽化而登仙”之感。能夠在日落西山紅霞飛的時候,回到快樂老家就可以了。
這里要說明一下,神農架敬酒與外地不同。敬酒自己必須先喝,客人后喝。據說是唐中宗李顯“發明”的。唐中宗李顯在神農架只做了兩件事。第一件是為了當皇帝。祭拜神農氏時,在神農架修了一座九級八棱塔,可惜在文革時期慘遭不幸,但遺址尚存。第二件是發明了“敬酒”。因為其貪生怕死,就連喝酒也要別人先喝,證明酒里面沒有毒,自己才喝。不過這一“發明 ”,一直沿用至今,多少也有點歷史了。
把客人安頓好了,內訌就開始了,一環套一環,有如行云流水。有老子和兒子劃拳稱“哥倆好”的,有兒媳和公公對拼的,有叔嫂調侃的,有妯娌相互揭短的,不亦樂乎。不搞請菜不奉菜,也不搞敬酒不勸酒那一套,共同致力于開創“酒席上無大小”的新局面。其樂融融,其情陶陶。
神農架地區山民有詩云:“烤的疙蔸火,吃的洋芋果,包谷酒合著臘肉喝,除了神仙就是我”。
神農架林區山高林密,物產豐富,各種源自天然的野味山珍,自然是出行此地的首選飲食:野香菇、椿頭、野韭菜、香萵、蕨菜、野生木耳。當地較為著名的風味菜肴有香菇燉雞、巖耳燉土雞、臘肉火鍋、懶豆腐等,其中燉土雞中的香菇、巖耳選料均為野生,風味獨特,值得細細品嘗。
蜂蜜葛仙米
葛仙米素獅子頭
神農巖耳雞
神農架茉莉花雞蛋餅
野生黃精蒸雞
野生蕨菜
臘肉炒炸廣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