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黑暗傳》手抄本出現。胡崇峻當即認為手抄本價值重大。接著,他又走訪了近200名神農架深山里的民間歌師和會講故事的老人,競然搜集到《黑暗傳》的8種文本,計3萬多行。他將搜集到的資料片斷刊發在《神農架民間歌謠集》上。第一個發現《黑暗傳》真正價值的是華中師范大學的劉守華教授,他于1984年1月便撰寫了《鄂西北古神話的新發現一神農架神話敘事山歌<黑暗傳>初評》。文章認為:《黑暗傳》的發現證明漢民族有神話史詩一類的作品在民間口頭流傳。中國神話學會會長、著名學者袁珂先生讀到劉守華的論文和《黑暗傳》的片斷之后,興奮地說:“《黑暗傳》的發現是個新的突破,漢民族也有了自己的史詩”。袁珂指出:“《黑暗傳》極為珍貴,貴在數百年前就有人將神話傳說和歷史聯為一片,作了初步的熔鑄和整理”。
1984年7月,在全國少數民族神話學術討論會上,劉守華向全國學術界介紹了這一民間文學的重要成果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李爾重撰文說:“《黑暗傳》比《離騷》的鋪敘和想象能力,不知要高出多少倍……其內容之豐富,文采之光華,能使《昭明文選》、《文苑英華》之類的著作為之遜色。”1984年9月21日,《湖北日報》捷足先登,在頭版刊登的神農架發現漢族首部創世史詩《黑暗傳》的重要消息。消息上了當天的《人民日報》要目。
漢族史詩為何發現在神農架地區?
蜚聲中外的神農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、國家級森林公園、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,它不僅是奧秘莫測的“動植物王國”、“綠色寶庫”,而且是悠久輝煌的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匯合區,形成了舉世獨有、神奇無窮的原始森林文化圈。
神的出現是人類自身力量薄弱在想象中的一種彌補,天堂的出現是人類對死亡的一種畏懼。而神農架的山民卻以歌的形式祈祭亡靈,表現出一種對死亡的超然和對人生苦難的冷漠。據說打喪鼓起源于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莊子。“莊子妻死,惠子吊之,莊子則箕踞放盆而歌。”事實上,喪鼓歌則遠遠早于莊子時代。就在這些民間喪鼓歌手的口頭,流傳著一部漢民族的神話敘事史詩《黑暗傳》。神農架群藝館干部胡崇峻十分幸運地發現了它,于是他便成了中國的荷馬。1982年胡崇峻在神農架的深山老林中采擷到一朵民族文化的瑰麗奇葩----漢民族創世史詩《黑暗傳》手抄本,手抄本以七字一句的民歌形式敘述了史前至明代的重大歷史事件,共分為四大部分:天地起源,盤古開天,洪水泡天和再造人類、三皇五帝。
鄂西北一帶,從新石器時代以來,就是黃河流域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區。仰韶文化向南伸展,及于鄂西北。較晚的屈家嶺文化向北伸展,及于豫西南。更晚的河南龍山文化,又伸展到鄂西北。1958年到1962年發掘的湖北鄖縣青龍泉遺址,其下層清仰韶文化,中層底屈家嶺文化,上層是具有龍山文化特征的石家河文化,其疊壓關系正是南北文化彼此激蕩的地下實證。神農架歷史地理的獨特性造成了它的文化包容性。
《黑暗傳》在神農架發現,是因為神農架有著3個獨特的地位:一、在文化發展史上,它是整個文化由原初走向文明過程的獨特且極佳的觀測點;二、在文化形態學上,它是多元文化整合活性組織的資料館;三、在文化地理學上,它是探索文化與地域關系的研究室。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,神農架相繼發現了漢族首部神話史詩《黑暗傳》和中華民族文化史“活化石”《太陽經》、《太陰經》、《太陽太陰經》等古歌、木刻珍本,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寶庫,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