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母為 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其 鱗莖供藥用。因其形狀得名,《 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說:“形似聚 貝子”,故名貝母,能止咳 化痰、清熱散結(jié)之功。別名: 勤母、 苦菜、苦花、空草,藥實。產(chǎn)于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陜西 秦巴山區(qū)、甘肅等地。
按產(chǎn)地分類
按產(chǎn)地不同可分為四類: 川貝母、 浙貝母、 土貝母、 伊貝母。
另外各地還有其他品種,如安徽 大別山區(qū)及皖南地區(qū)
按品種分類
按品種的不同,可分為川貝母、浙貝母和土貝母三大類。
川貝母是貝母中的珍品,其價在各種貝母中最高,一般大概在每千克2500-5000元,川貝中的青貝和松貝價格相差較大,一直呈上升趨勢(據(jù)2017年)。浙貝母大約每千克80元。土貝母(不是百合科植物)大約每千克15元左右。(據(jù)2008年)是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 花貝母、卷葉貝 母、羅氏貝母、甘肅貝母、梭 砂貝母等貝母的地下鱗莖。因主產(chǎn)于四川而得名,但在西藏、甘肅、新疆、華北、東北均有出產(chǎn)。川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,止咳化痰之效較強,入心 肺經(jīng),功能潤肺,臨床常與沙參、 麥冬、天冬、 桑葉、菊花等配伍用于熱痰、 燥痰、肺虛 勞嗽、久嗽、痰少咽燥、痰中帶血以及心胸郁結(jié)、肺痿、 肺癰等病癥的治療。但屬寒痰、濕痰者則應禁用。已有服用川貝母出現(xiàn)過敏的報道,因此,過敏體質(zhì)者應慎用。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證實,川貝母含有川貝母堿等多種 生物堿,川貝母堿有降低血壓,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。
功能主治:本品味苦,性微寒,歸肺經(jīng),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喘,咯痰黃稠之證;又兼甘味,故善潤肺止咳,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,及 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;還有散結(jié)開郁之功,治療痰熱互結(jié)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,及瘰疬痰核等病。此外,川貝母與烏賊骨、甘草為散劑,即 烏貝散,治療胃潰瘍有效。
使用方法:內(nèi)服:3-10克,研細粉沖服,每次1-1.5克。反烏頭。寒濕咳嗽不宜使用。
浙貝味苦而性寒,入心肺經(jīng),功能解毒,臨床常與 元參、 牡蠣、 蒲公英、 天花粉、 連翹、 薏苡仁、魚腥草、鮮 蘆根、夏枯草、 海藻、昆布、 莪術(shù)等配伍用于痰熱郁肺的咳嗽及癰毒腫痛、瘰疬未潰等病癥的治療;與 烏賊骨、煅 瓦楞子、 白及、黃連、 吳茱萸、 竹茹、清 半夏等藥配伍可治胃痛、反酸、燒心。
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證實,浙貝母含有 浙貝母堿等多種生物堿,浙貝母堿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、減少支氣管黏膜分泌、擴大瞳孔、降低血壓、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。
【禁忌】:上述三類貝母常用量均為6~12克,因其反烏頭,故不能與烏頭及其“兄弟” 天雄、 附子等同用
(1)本品粉末類白色,以 淀粉粒為主體。新疆貝母 淀粉粒單粒廣卵形、卵形或貝殼形、直徑5-54μm ,臍點點狀、人字狀或短縫狀,層紋明顯;復粒少,由2分粒組成。表皮細胞類長方形,垂周壁微波狀彎曲,細胞內(nèi)含細小草酸鈣方晶。氣孔 不定式, 副衛(wèi)細胞4-6。螺紋及環(huán)紋導管直徑9-56μm。 伊犁貝母 淀粉粒單粒廣卵形、三角狀卵形、貝殼形或不規(guī)則圓形,直徑約至60μm,臍點點狀、人字狀或十字狀。導管直徑約50μm。
貝母
(2)取本品粉末5g,加濃氨試液2ml與氯仿20ml,振搖,放置過夜,濾過,濾液蒸干,殘渣加氯仿0.5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伊貝母對照藥材5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再取西貝母堿對照品,加氯仿制成每1ml含0.5mg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B)試驗,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~4μl,分別點于同一用2%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,以氯仿-醋酸乙酯-甲醇-水(8:8:3:2)10℃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依次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試液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;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棕色斑點。
【性味與歸經(jīng)】 苦、甘,微寒。歸肺、心經(jīng)。
【功能與主治】 潤肺,用于 肺熱咳嗽,干咳少痰,陰虛勞嗽,咯痰帶血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 3~9克。
貝母【注意】 不宜與 烏頭類藥材同用。
【貯藏】 置通風干燥處,防蛀。
舞陽貝母
貝母為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以 鱗莖入藥。舞陽貝母經(jīng)國內(nèi)藥物專家鑒定,確認為百合科貝母屬的一個新物種,并于1985年在《中國植物分類學報》上公開發(fā)表,是一個享有盛名的地方名貴中藥材。貝母,以色白者為佳,稱“ 珍珠貝”。其性微寒,味甘辛,主要含有貝母素甲、貝母素乙及一種固醇類中性成分,具有潤肺之功效,主治外感咳嗽、上氣痰盛、煩熱吐血、喉痛、衄血及乳汁淤積而引起的乳腺發(fā)炎等病,還可止血、 催乳。用舞陽貝母泡茶,可治咳嗽,止氣喘,延年益壽。舞陽栽培貝母歷史較早,經(jīng)濟價值也高。建國前,群眾采收1千克貝可換取一塊銀元。1958年人工栽培成功,發(fā)展到4個鄉(xiāng)的30多個行政村,面積105畝左右,年產(chǎn)貝母10噸以上,市場暢銷,供不應求。
4食膳做法
貝母梨
貝母梨材料:梨3個,貝母15克,黑糖3大湯匙
做法:1.梨洗凈后,在梨的上1/4處橫著切開,上部分做蓋,將梨核挖去,待用。
貝母
2.將貝母搗碎成粉末,分別放入3個梨中,上面撒上黑糖,蓋上 梨蓋。3.將貝母梨放入蒸鍋,用旺火蒸1小時取出,梨汁和果實一齊食用。
貝母燉豬肺
制作方法:1.將豬肺250克切片,加清水,用手擠洗去泡沫;雪梨去外皮,切成碎塊。2.豬肺、雪梨與川貝母,一同放入沙鍋內(nèi),加入冰糖及清水適量,文火煮3小時即可。
貝母
食用方法:每日1次,佐餐食用。
當歸 貝母 苦參丸處方: 當歸15克,川貝母粉3克(分沖), 苦參15克, 炙百部15克, 前胡12克, 白前10克,杏仁10克,桃仁10克, 薏苡仁30克, 桑白皮10克。
用法與用量:服上方5劑后,咳嗽、氣急已減大半,黃稠痰、黃膩苔已除,上方加減共服10劑,諸癥消失,病告而愈。
療效:證屬痰熱蘊肺,氣道瘀阻,宣降失司。治宜清熱宣肺,化痰逐瘀。
5藥用價值
貝母
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藥。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干燥鱗莖。川貝母主產(chǎn)于中國的四川、云南、甘肅等地;浙貝母主產(chǎn)于中國的浙江、江蘇 、安徽等地。
川貝母味苦、甘,性微寒;浙貝母味苦,性寒 。歸肺、心經(jīng)。主治熱痰咳嗽、 外感咳嗽、陰虛咳嗽、痰少咽燥、咯痰黃稠、肺癰、乳癰、癰 瘡腫毒、瘰疬等癥。現(xiàn)代藥理實驗證明,貝母有鎮(zhèn)咳、降壓、升高 血糖等作用。
藥膳:川貝冰糖湯、 川貝釀梨。
秋梨膏、 川貝枇杷露、養(yǎng)陰清肺丸、牛黃清肺散、鐵笛丸、至寶錠、 蛇膽川貝膠囊、貝母瓜萎散。
注意禁忌
脾胃虛寒及寒痰、濕痰者慎服。反烏頭。
1.《 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“惡桃花。畏秦艽、 礬石、莽草。反烏頭。”
2.《 本草經(jīng)疏》: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,濕痰在胃惡心欲吐,痰飲作寒熱,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,中惡嘔吐,胃寒作泄并禁用。
時貝母早期枯死。防治方法是加強田間管理,及時清除地上殘株,發(fā)病前噴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+新高脂膜防治。灰霉病,葉綠葉尖出現(xiàn)水浸狀病斑,后期枯萎死亡,防治噴500倍液的代森銨+新高脂膜防治。
功效差異
貝母是一種路人皆知的止咳良藥,有名的成藥也很多,例如川貝枇杷止咳露、川貝秋梨膏等,許多患者還自己去藥店買來燉梨吃。常用的貝母包括川貝母、浙貝母和土貝母三種,其名字雖然相似,但功效卻大不相同,購買時需加以注意。
川貝母
微寒、味甘,有潤肺的功效, 痰多痰少
均可使用,特別適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。患者表現(xiàn)為咳嗽,伴有痰少、難咯,或痰中帶血、口鼻干燥、咽干口渴等不適。
此時可選用 川貝母燉梨吃:取川貝母9-10克,用水浸泡,中等大小的鴨梨1只,挖去梨核,將浸泡后的川貝母連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,用鍋蒸1個小時,加適量冰糖調(diào)味后食用。此外,也可以取川貝母3-10克,用水煎服,每日1次。將川貝母研成粉末服用也是不
的選擇,每日1次,每次1-2克。已有服用川貝母出現(xiàn)過敏的報道,因此,過敏體質(zhì)者應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