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以名累,安之若素】
來源:
|
作者:hytx366
|
發(fā)布時間: 2016-07-18
|
1533 次瀏覽
|
分享到:
千百年來,無數(shù)人執(zhí)迷地追求功名利祿,在宦海沉浮中有人志得意滿,有人抑郁而終,成了名利的奴隸。莊子則不與這些人為伍,他主張“至譽無譽”.
千百年來,無數(shù)人執(zhí)迷地追求功名利祿,在宦海沉浮中有人志得意滿,有人抑郁而終,成了名利的奴隸。莊子則不與這些人為伍,他主張“至譽無譽”.
莊子在《徐無鬼》中講述了徐無鬼的故事。徐無鬼是魏國的一個隱士,有一次,他通過女商的引薦見到了魏武侯,魏武侯看著徐無鬼半嘲諷半安慰地說:“先生一定是為隱居山林的勞累所困苦,所以方才肯前來見我。”徐無鬼說:“我是來慰問你的,你對于我有什么慰問?你想要滿足嗜好和欲望,增多喜好和憎惡,那么性命攸關(guān)的心靈就會弄得疲憊不堪;你想要廢棄嗜好和欲望,退卻喜好和憎惡,那么耳目的享用就會困頓乏厄。”武侯聽了不能應(yīng)答。
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,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,都要順從人的本性,若被外物所控制而放棄了本性,那樣是不會快樂的。對于榮華富貴,那些本就是人本性之外的東西,就像是外物偶然加到人的身上。對于這些外物的到來,我們不必刻意阻攔,但也不要因為這些外物而恣意放縱;若有朝一日它們離去,我們也不必加以勸止,不可因為窮困貧乏而趨附流俗。若因為這些寄托之物或高興或憂愁,那就是因外物而喪失了自身,喪失了人的本性。
錢鐘書是位大學者,而他對名聲的態(tài)度卻非常淡泊,他從來不接受任何報刊、電臺等新聞媒體的采訪。曾經(jīng)有一位外國記者想采訪他,錢鐘書先生拒絕他說:“你只要知道雞蛋好吃就行了,何必非要看那只下蛋的雞呢?”由此可見錢鐘書先生一直都保持著人的本性,以平常心來面對世人眼中的名利,不以名累,安之若素。
堅守了人的本性,你就會成為名利的主人,而不是名利的奴隸,你的一生就會寵辱不驚,過得逍遙自在。